【中耳炎】在日本的诊断和治疗方法

2017-01-04

急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,由咽鼓管途径感染引起,其发病机理为:感冒后咽部、鼻部的炎症向咽鼓管蔓延(感冒病毒或细菌进入咽鼓管后感染中耳),引发炎症,导致鼓膜内侧中耳腔积液化脓。


急性中耳炎有时也由鼻粘膜炎症(如鼻窦炎)引起。反复发作会发展为渗出性中耳炎,因此该病绝不能延误治疗。急性中耳炎或渗出性中耳炎进一步发展,多数会转化为慢性中耳炎。


慢性中耳炎分为“穿孔性中耳炎”、“粘连性中耳炎”和“胆脂瘤型中耳炎”三种类型。


“穿孔性中耳炎”伴有耳聋、耳漏等症状。“粘连性中耳炎”伴有严重的耳聋,但不常出现耳漏、疼痛等症状。“胆脂瘤型中耳炎”伴有耳聋、耳漏,且伴有恶臭气味。


慢性中耳炎进一步发展,会破坏听小骨,导致眩晕、面神经麻痹、脑膜炎、脑脓肿等并发症。


检查方法有“细菌、真菌检查(检测致病菌种类)”、“听力学检查(确认是否有耳聋)”、“X射线检查(检查炎症范围)”、“鼓膜检查(了解鼓膜状况)”以及“咽鼓管功能检查(咽鼓管是连接中耳和鼻咽部、空气交换的通道)”。根据具体症状,有时也会做“血液检查”,“CT检查”、“MRI检查”等。


治疗方面,渗出性中耳炎基本以排出积液为主,还会采用“鼓膜穿刺术”、“咽鼓管吹张疗法”、“通气管留置疗法”等。


慢性中耳炎中,对于“穿孔性中耳炎”及“粘连性中耳炎”的治疗,多采用“鼓膜修补术(修复鼓膜穿孔)”、“鼓室成形术(重建鼓膜和听小骨)”。


对于“胆脂瘤型中耳炎”的治疗,多采用切除胆脂瘤重建听小骨的“鼓室成形术”、“乳突切除术”、“乳突腔充填术(充填被切除的乳突腔,以防复发)”等。


但无论哪种疗法,最重要的还是要先治好急性中耳炎或鼻窦炎,只有这样才能预防慢性中耳炎的发生。


如何选择医生

有耳科手术经历

能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说明手术相关事宜

在专业学会上发表论文

属于“日本耳鼻咽喉科学会”专职医生。